(2019-02-12)李新墜樓事件時隔一年後,其生前女友郭新政以追求事件真相為目的,開設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粉絲團,引發網路熱烈討論。FansTogather粉絲團聯盟將帶您分析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粉絲團如何引起網路熱切討論!
(2019-02-12)李新墜樓事件時隔一年後,李新生前女友郭新政以追求事件真相為目的,開設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粉絲團並錄製網路影片《李新是怎麼摔死的》,內容影射李新生前遭受政治、司法追殺,引發網路熱烈討論。
本次FansTogather粉絲團聯盟帶您分析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粉絲團使議題爆紅的社群操作,如何引起網路熱切討論!
從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粉絲團的互動數趨勢來看,9月至11月僅有零星互動數,2018年11月30日完整版影片釋出後造成討論聲量高峰,12月是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穩定成為熱門話題的關鍵月。
觀察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粉絲團的經營狀況,影音內容與粉絲團相輔相成而累積網路聲量,最終引爆網路話題。其影音內容與粉絲團發文策略,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五點:
1、影音排程掌握話題走向 虛實交替強化真實感
被網友喻為「比《血觀音》更血腥、真實版藍色蜘蛛網」的整起李新事件頗具懸疑感。撇開抽絲剝繭的情節不談,從《李新是怎麼摔死的》的八級系列影片、飢餓行銷式排程來看,該粉絲團有意營造神秘感來引起關注。
前三集影音於皆於2018年9月26日發布,然而第四集卻相隔一週在10月5日才向觀眾露面。此外,在第四集釋出前兩天,粉絲團還錄製了約26秒仿造電視廣告長度的前導預告片,藉此引發觀眾好奇心。
在第四集發布後,粉絲團將兩週上傳一集的頻率縮短至一週至少一則影音。此外,在空窗期間仍持續釋出錄影紀錄、直播畫面,透過證據、戲劇的虛實交錯來強化議題的真實性,同時維持話題熱度及粉絲關注度,以免粉絲飢餓太久而對議題興致缺缺。
2、動人故事搭配數據證據 感性、理性雙管齊下牽動粉絲心
分析《李新是怎麼摔死的》影片相關討論,正面情緒用詞明顯高於負面。多數粉絲留言「加油、佩服」聲援版主郭新政。部分粉絲則批評政治及人心險惡,例如:黑暗(906次)、噁心(412次)、可惡(244次)。
影片使用類似紀錄片、偵探劇的手法呈現,內容不斷強調證據及真相,喚起粉絲社會不公的經驗並激發正義感。此事件的網路爆紅原因,引發共鳴的影音內容功不可沒。
3、名人背書更吸引粉絲 盛竹如帶你繼續看下去!
《李新是怎麼摔死的》系列影音的旁白盛竹如,以一貫的冷靜口吻敘述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,讓觀眾深陷情節中而無法自拔。關於盛竹如本人相關討論,「相信、正義、真相」為前三名,甚至有留言表示「盛大哥好帥、盛竹如能不能成立個粉絲團」。
影片中,盛竹如對空喊話「你不是要來告我嗎」的片段,更成為網路的熱門話題。從粉絲對「盛竹如」一面倒的正評可推測其良好形象是影片深受喜愛的原因之一。
4、善用預告、固定時間發布貼文 更吸引粉絲
比較2018年發文數最高的10月及12月,10月份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粉絲團共釋出31則貼文,其中25則來自該粉絲團官方帳號,6則來自其他臉書使用者,可見議題走向以粉絲團為主導。
然而12月粉絲團出現大量來自粉絲的發文,官方發文數量占不到一成(0.06%,共計36則),其餘482則貼文均來自粉絲。此外,從1月1日至6日的總發文數已達29則,可推估後續大量發文的趨勢。
若以「粉絲超越官方發文數」為分水嶺,大致可將議題分為「話題潛伏期」、「話題引爆期」。「話題潛伏期」粉絲團官方發文除了釋出《李新是怎麼摔死的》Part1~7,同時公開借據、對話紀錄等證據帶動網路話題。
在2018年11月30日釋出完整版影片後,持續透過發文、直播回答粉絲的疑問並報告最新狀況。《誰摔死了李新》影片、盛竹如名人效應有助引爆話題,而在網路話題被炒熱之前,粉絲團的引導仍相當重要。
5、直接cue粉絲團 引發網友看好戲的觀眾心態
歸納「誰摔死了李新」粉絲團與影音內容,「主動Cue指涉對象」是其特色。例如,影片旁白盛竹如對著鏡頭詢問案件疑點,並說出「羅淑蕾,妳不是要告我嗎?歡迎來告。」成功引發網友討論。
粉絲團多次透過貼文、圖像與直播,點名影片中的「案件涉嫌者」。例如,2018年12月18日點名嚴嘉慧「妳的抹黑手法越來越退步了」 ; 12月12日以漫畫形式告訴粉絲「各位戰友,羅淑蕾敢告妳;50位公義律師團準備好了,我郭新政負責!」網友也Kuso製圖回應,並帶動其他粉絲參與討論。
「誰摔死了李新」案尚未分曉,然而李新議題卻產生輿論旋風。從粉絲團影音的媒體排程、策略與內容設計來看,其高討論聲量絕非憑空存在。以下統整五個網路爆紅筆記,讓想要運用社群來促使產品或議題爆紅的品牌行銷人參考:
- 爆紅筆記1:飢餓太久反而破壞觀影胃口,隨時可播放口袋影音內容不可少
- 爆紅筆記2:好的故事必須能喚起觀眾日常經驗、引發情感共鳴
- 爆紅筆記3:好的影音需考量演員形象是否符合故事角色設定
- 爆紅筆記4:話題潛伏期引導粉絲,話題引爆後持續回答問題、報告最新狀況
更多資訊,請參考i-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